close

  學校的模式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進步意義巨大,外接式硬碟卻也把生活變得單調。所以,假期的意義在於彌補校園生活的不足。
  總太平洋房屋的來說,假期是個性化發展的天堂。我們要相信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需求、潛能,只有充分發揮潛能優勢,才最有利於他們成長。
  假期誘惑你,卻也有可能欺騙你。關於“假期心理學”,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有巢氏房屋專訪時認為:“假期是個性化發展的天堂。所謂天才,就是與眾不同,而假期最能使這種不同發揮得淋漓盡致。”
  過一種不同於學SD記憶卡校的生活
  “學校的模式是伴隨著工業化而產生的,進步意義巨大,卻也把生活變得單調。所以,假記憶體期的意義在於彌補校園生活的不足。”孫雲曉說,“假期結束後,有人有所滿足,有人充滿遺憾,還有人有挫敗感,關鍵就在於假期中你都幹了些什麼。”
  孫雲曉覺得,旅行是一種度假良品。“我家有一個傳統,每逢假期必旅行。我女兒曾經說她最感謝父母的事情之一,就是在她18歲之前,帶她走了全國13個省份。”被稱為“人才魔術師”的傳奇父親蔡笑晚,也在假期帶著孩子們去全國各地旅行,而且是“壯游”——從不同的地方出發,到一個地點會師。他的6個子女中,有5個是博士,1個是碩士。
  任迪士尼CEO達21年之久的邁克爾·艾斯納,學生時代在凱威汀夏令營度過了9個暑假,他的爺爺、父親、兒子,也都是該夏令營的成員,艾斯納甚至能在營地找到爺爺幾十年前的活動記錄。艾斯納後來寫了一本書《夏令營中的人生智慧》,認為夏令營的生活為他成功執掌迪士尼提供了最重要的智慧。
  當然,想把假期過得充實,旅行並不是唯一的選擇。孫雲曉隆重推薦“回故鄉”:“回故鄉把自然和親情結合,從更深層的意義上來講,具有尋根的意義。假期回故鄉將會是一個多維的收穫。”
  孫雲曉說:“青少年最大的需要是發展、成長。比如利用假期,進行一些體育鍛煉,研究一些學科問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只要做了一件想做的事情,有了一番特別的經歷,就是一個有收穫的假期。假期越充實,結束時越沒有遺憾。”
  然而,有的學生剛放假時心氣頗高,列了一套方案,假期快結束時卻發現實現者寥寥,不免懊喪,孫雲曉稱這是“正常現象”。
  “青少年有一個弱點,好高騖遠——想得非常美好,落實起來遭遇實際困難,這是自我管理能力不足的表現,包括消費管理、時間管理、情緒管理等。而在這個年齡段,又最不希望別人來管自己,這就需要慢慢磨合。”孫雲曉說,“學生就是要學會生存,學會生活。都說年少輕狂嘛,現實會教訓他。最好的方法,就是看看同伴的生活,從中借鑒,吸取教訓,在下一個假期里有所改變。暑假結束了,還有中秋、國慶。”
  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假期還產生了一系列綜合徵,比如,有的學生放假不想回家。孫雲曉前兩天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午吃飯時發現食堂裡人很多,全是學生。孫雲曉分析有兩類原因,一是學生渴望獨立成長,想留在學校享受獨立的假期;二是經濟原因,有的學生來自偏遠地區,路途遙遠路費又貴,還不如留在學校打工賺錢。
  假期綜合徵中,最常見的當屬開學恐慌。“假期太自由自在,作息也不規律,一開學,早上8點就要上課,還是全新課程。對很多學生來說,開學以後的節奏一時難以適應,整個人都不好了。”
  怎麼辦?孫雲曉說:“在開學之前就要開始調節,調整生活節奏,準備新學年需要的東西。不妨換一種角度去想——新學期是新的開始,上個學期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有機會重新開始。”
  當然,也有一些學生並不害怕開學,反而十分渴望。孫雲曉說:“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講,青少年處於群體社會化階段,來自同伴的影響大於家庭的影響。他們特別在乎和同伴的關係,需要從同伴那裡獲得成功感。所以,有相當多學生渴望開學,同伴關係越好,越渴望開學。這種渴望甚至能減輕開學的不適應感。”
  但假期一定是以個人休閑為主的,青少年又不能接受這麼長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在假期中該如何與小伙伴交流?“現在聯繫最多的是短信、微信,但這樣的聯繫太平常了。”孫雲曉建議,最好的交流,就是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旅行、運動、公益、社會實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假期是一次成本較低的體驗機會
  孫雲曉說,在他小時候,“文革”尚未結束,家庭和社會對教育並不十分重視,孩子們的假期就在海邊、山裡消磨了大部分時光。但現在的家長卻想得多得多,從一開始想讓孩子多睡覺,到後來每天掀被子讓孩子起床,面對假期,家長很糾結。
  孫雲曉認為,家長有三個典型的假期心理值得註意:一是煩惱,孩子放假可家長不放假,怎麼照顧孩子的假期生活;二是急功近利,想把孩子的假期變成“第三個學期”,給他報各種補習班;三是貴族化傾向,讓孩子上各種夏令營。
  “第一種家長太應付,覺得孩子吃喝不愁就行,假期就被混過去了,很可惜;第二種家長完全扭曲了假期的意義,助長孩子的厭學情緒,不利於其身心健康;第三種家長更是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誤導。”孫雲曉說,“孩子年齡越小,家長責任越大。比較合理的心態,是讓孩子過一種不同於學校,又適應孩子需要的生活。孩子同樣需要尊重,所以假期安排一定要和孩子共同協商。”
  孫雲曉分享了一些故事。有個孩子特別想去國外念高中,父母放心不下,而且家境普通,無法負擔全部留學費用。但孩子堅決要出去,並承諾“給我第一年學費就可以,其他打工掙”。於是,父母利用暑假安排了一場“模擬留學訓練”,讓孩子在兩個月時間里,自己到國外租房子、打工,並堅持學習英語。就這樣,暑假結束後,孩子在國外不但生活得挺好,賬上還多了500塊錢,學習也沒落下。於是,父母最終同意孩子出國,孩子到了國外果然也很適應。
  還有一個厭學的孩子特別希望棄學去打工,怎麼勸都沒用,他的父親就利用暑假給孩子安排了一次打工,讓他體驗夢想中的打工生活。結果,打工自然很辛苦,掙錢也少,孩子的生理、心理都無法適應,又自覺地回來上學了。
  孫雲曉說:“這些案例家長都可以借鑒。孩子想說服家長,家長想說服孩子,光靠嘴說都不行,得讓孩子真實體驗,用實際行動證明。假期就是一次成本較低的體驗機會。”
  “總的來說,假期是個性化發展的天堂。我們要相信一個前提,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個性、需求、潛能,只有充分發揮潛能優勢,才最有利於他們成長。父母想創造發揮潛能的條件,其中一條就是要特別珍惜假期。”孫雲曉說,“我接觸過很多優秀的學生,他們都充滿了開拓的興趣。這種興趣在上學時會受到很多制約,在假期最有可能實現。”
  當然,愉快的假期結束後,孩子也應該抱著愉快的心情回到學校。孫雲曉說:“在學校學習基礎知識、專業知識,也是人發展的需要。學生的任何最浪漫、最獨特、最與眾不同的發展,都和他的校園生活緊密相連。”  (原標題:孫雲曉:假期越充實,開學後越沒有遺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tgx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